中健健身涉嫌霸道条款
霸王条款频出,“退卡难”。
在北京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李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报道,2021年1月7日,他与亚历山大华腾园店(中健健身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腾园店)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会员资格。店)协议并付款11800元。 没想到第二天因为工作变动,没能在这家店锻炼。 1月9日,李先生与该店销售、运营经理、店长就退卡事宜进行沟通。 但对方却以个人违约为由,表示根据合同只能退还75%,并扣除25%作为违约金。 在李先生看来,健身房的这种做法属于霸王条款。
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示范合同指引中获悉,“甲方在缴纳预付费用后7日内未使用该卡进行休闲健身的,甲方有权无条件终止合同; 乙方应一次性退还所有预付费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合同格式条款强调公平正义。 上述健身房未按照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示范合同规定设定7天的犹豫期,构成不公平格式条款,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等权利。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王先生也遇到了提卡的问题。 2020年9月13日,王先生因个人原因需要归还中健银座健身北京石景山万达店健身卡。 “当时店长答应我在90个工作日内退款,但截至2021年2月1日,仍然没有任何进展。我多次拨打客服电话,但没有人接听。这真是一个问题。”头痛。” 王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针对上述消费者反映的霸道条款、延迟退款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中健健身,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没办法退卡、无理由跑路、强制续签、霸道合同……近年来,体育健身服务投诉量逐年上升。 以上海为例,2020年,上海市消保委受理健身服务投诉多达5586件; 全国各地组织共受理健身服务投诉2.3万余件。
为什么健身房里发生这么多爆炸事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健身人群不断扩大,健身需求不断增加,行业迎来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健身房爆款现象频发。 业内人士表示,预付费消费是健身行业尤其是健身房火爆的因素之一。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舆情监测分析,近年来,体育健身领域甚至出现了“健身房收费卡”骗局。 一般套路是,运营集团提前租用一定场地,并声称开设健身房。 装修时故意拉长装修工期,拖延设备进场时间; 同时聘请临时或兼职人员散发传单、招揽顾客办理预付费充值卡。 ; 当消费者想去健身房时,却发现场地还在装修,但健身房老板却拿了钱逃得无影无踪。 不仅消费者的钱财受损,临时工也成为受害者。
预付费健身卡有很深的技巧,很难被发现。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陈健指出,预付费消费的“陷阱”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不签订书面合同,导致消费者事后维权时没有书面证据; 二是运用各种诱因。 措施吸引消费者后,以各种理由降低服务标准,如擅自提高价格、缩短优惠期限等; 三是设置“霸王条款”,如规定卡不退款、不转让、过期作废等; 第四,由于经营不善,会导致商家跑路,让消费者无所失; 第五,消费者隐私权会受到侵犯,所收集的个人信息会被泄露。
业内人士介绍,健身房传统经营模式的特点是重资产、重销售、轻服务。 他们经常以低价招募会员来“圈地”。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健身房竞相压价,最终破产。 结尾。
“对于健身机构来说,开展预付费消费营销模式会带来明显的发展弊端。如果用户在健身房办卡,就意味着健身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承担运营成本。用户预售卡周期越来越长,很难复购,他们需要不断开发新用户来维持运营,最终开发用户过多的操作逻辑其实是“赌你赢了”。 “不来”,可能很多。经营者的初衷是要把生意经营好,但经营下去就无法持续,跑路了。”月付费健身机构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表示,以健身为代表的预付费行业很容易出现频繁的“跑路”。 根本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而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 “当诈骗发生时,经营者往往会提前转移资产,让消费者很难追回钱款。 这实际上是一种诈骗罪,但现实中这些违法者很少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让不法经营者有恃无恐。 ”
预付费消费面临最严格监管
健身房频频雷雨过后,以健身房为代表的预付费服务将迎来史上最严格监管。
2020年12月28日,上海市体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健身健美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发布了《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版)》(以下简称《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版)》)。简称“合同模式”),其中“健身会员卡七日冷静期”的提法备受关注。
合同模板指出,上海15家主要健身品牌首批400多家门店已率先承诺履行和使用《会员服务合同》,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推广使用。合同中专门设立了“七日退款冷静期”条款,明确消费者在合同签订之日起7天内,无需开卡使用会员服务,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并获得全额退款。 。
在陈银江看来,上海目前推行的健身卡“冷静期”,是出于防止冲动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考虑。 为健身会员卡设置“七日冷静期”,就像网购的“七日无理由退款”一样,可以保障消费者在特定条件下自由取消交易的权利。
事实上,上述合同模式并不是体育健身行业首个针对预付款的监管措施。 早在2019年底,北京市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预付费消费市场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原则上,有效期超过3个月且刷脸的预付费产品不得销售价值(预付款金额)超过3000元的健身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预付费模式滥用引发的消费问题已严重影响行业发展,政府部门对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未来,对体育健身行业的监管将不断加大。
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健身房新的消费模式也不断涌现,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国内运动训练健身市场出现了有别于传统年卡的按次付费、“年卡包月”等新型支付方式,引起了消费者的好评,正在逐步推广。 。
“‘按次付费’、‘年卡月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是双向利好。” Yifitness联合创始人程天万分析道,“对于用户来说,新的支付方式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降低了他们进入健身房的门槛,有利于培养大众健身意识。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扩大健身消费范围。”健身用户群体,增强行业对全民的影响力。”
不过,程天万也提到,“新支付方式的推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按次付费很难形成较强的用户粘性,可能会影响用户的持续消费能力。 因此,新兴的支付模式“除了用户教育之外,运动训练健身的实施也对产品供给端和需求服务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商报记者钱宇王潇表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oweixiu.cn/html/tiyuwenda/441.html